一、基本情况
体育与军事理论教研室于2023年2月在原体育教研室基础上正式设立,作为学科教研室,肩负着全校学生公共体育课程教学、军事理论课程教学、体质健康测试、体育科研以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多项重要工作。 教研室始终紧跟国家与地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坚定步伐,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,秉持“健康第一”的教育理念,致力于培育全面发展的“五有城职人”。在“以体育人,爱达未来”的团队精神引领下,教研室全体成员携手共进,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,实现教会;以训练管理为抓手,实现勤练;以竞赛参与为引领,实现常赛,创建了“教、练、赛”协同育人的体质提升路径,从体育教学、竞赛、科研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创造成果,展现出了“行胜于言”的工作作风。
二、师资力量
截至2025年5月,教研室现有教职工14人,其中教研室主任1人、体育器材管理员1人。在这支队伍中,有副教授3人、讲师3人、助教8人,其中11人为“双师型”教师,5人为骨干教师。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,在团队精神的激励下,默默耕耘,为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三、学科建设
(一)教学改革:创新驱动,提升质量
教研室积极深化体育教学改革,构建科学课程体系。为一、二年级学生开设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,每周2学时,每学时45分钟。为稳步推进“专项化”,大二学期进行第二课堂体育联赛制教学改革,在“学习健康知识 + 基本运动技能 + 专项运动技能”模式基础上开展“普修 + 专项”改革,探索智慧体育课堂,创立“体育与卫生”“体育与职业技能”一体化课程,深入推进课程思政,课外训练常抓不懈,建立了AI赋能“校园跑+社团+运动队”课外训练模式,探索体育素养增值评价改革,预建立学生身体素质管理档案,实现全面评价。
(二)体质测试:严格规范,保障健康
教研室严格实施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》,配齐配好体质测试设施设备,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心,每年按标准进行体质测试并上报数据,近三年来,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均在80%以上,并圆满完成教育部 2024 年测试抽查复核工作,获测试专家高度评价。
(三)竞赛成绩:屡创佳绩,彰显实力
以“重庆有特色、双城有影响”为目标,教研室组建并培育优秀运动队,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各类赛事。近三年取得国家级比赛冠军1项、亚军4项、季军1项,市级比赛冠军20项、亚军5项、季军1项的优异成绩。2022 年指导学生参加国赛 1 项、市赛 3 项,获奖 24 项共 56 人次; 2023 年指导学生参加市赛 7 项、区级比赛 4 项,获奖 42 项共 99 人次;2024 年指导学生参加国赛 2 项、市级比赛 7 项,获奖 50 项共 95 人次。2024年教师参加重庆市第九届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得3人荣获个人一等奖,3人荣获个人二等奖,2人荣获个人三等奖,团体获得高职高专组团体总分第五名及优秀组织奖。
(四)校园活动:丰富多彩,激发热情
教研室注重营造积极体育锻炼氛围,创新校内比赛规模与形式,每年组织全校性运动会和体育文化节,开展田径、篮足排、乒羽、啦啦操、体育摄影、体育知识竞赛、体育风云榜、健康活力跑等品牌体育项目,确保全员参与。开展多种学生体育项目比赛和教职工体育比赛及趣味运动会。大力推动体育类社团发展,建立全体学生参与的社团活动机制,已成立羽毛球、篮球、足球等多个社团。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与竞赛,持续开展课外乐跑,实现第一、二课堂有效衔接。
(五)文化建设:繁荣多元,彰显精神
通过校园文化建设、标语宣传、视频播放等多平台,营造积极向上、努力拼搏的城职体育精神。开展“校运会”“体育文化节”“校级、院级、班级三级联赛”等活动,增设武术、健身气功·八段锦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课程,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。支持教师参与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组织、裁判等社会活动,鼓励教师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学、参与社区健身辅导等公益活动,支持师生志愿服务政府及社会举办的体育活动。
(六)科研成果:积极探索,赋能教学
教研室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,结题市级课题 2 项、校级课题 5 项,在研市级课题 3 项,公开发表论文 30 余篇,其中核心期刊 4 篇;出版《体育与健康》校本教材,持续推广《运动与健康》在线课程,并建成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;在市级科学论文报告会、征文、典型案例等活动中,获 5 个二等奖、8 个三等奖。 体育与军事理论教研室全体教师将始终坚守教育初心,牢记育人使命,在未来的工作中,继续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,深化体育教学改革,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提升科研水平,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,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体育教育服务,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贡献我们的力量。